八年前,我法学系毕业,接手了首宗刑事案件,是协助我的学弟辩护。
这起案件,我毕生难忘。
事先声明,此案并非惊世骇俗。
既无「分尸喂猪」的血腥场面。
亦无「婆媳相残」的伦理悲剧。
它稀松平常,可能降临在任何人身上。
这是一宗农民工杀害同伴的案件。
案发起于2014年8月14日,现场是工地宿舍201室。
凶手于下午三点先行致电警方,预告其行凶时间和地点,并期望警方及时赶到将其逮捕。
警方试图劝说凶手止步,但凶手仅与警方简短对话后即挂断电话。
电话挂断之际,凶手取绳索穿过宿舍风扇的吊钩,在绳端打了个套结。
趁被害人沉睡,凶手轻手轻脚地将套结置于其头部周围。
继而在远处,鼓足力量,以拔河之姿猛拉绳索。
套结收紧,勒紧被害人脖颈,将其拽下床铺,悬挂半空。
通常,绞杀需五分钟,期间被害人将极度痛苦,挣扎,抽搐,眼球突出,气道受阻,会不断撕扯颈部,渴望呼吸。
在这五分钟内,若凶手稍有悔意,松手,被害人尚有生机。
但凶手决意取其性命。
五分钟后,被害人挣扎停止。
两分钟后,即下午三点十八分,警方抵达,推门所见,是一壮年男子悬吊于房间中心。
凶手则坐于下铺,将绳索绑于床栏。
警方立即将凶手逮捕。
问及凶手行凶原因,其回答出人意料。
仅因日常劳作中的小摩擦,心生怨恨。
……
我先前提及,这起刑事案件是为我的学弟辩护。
这位学弟在本案中并非被害人,而是凶手。
我学弟名叫张和,篮球场上结识,大三暑假至工地打工赚取生活费用,不料却在工地犯下杀人重罪。
事发五日后,他才记起联络我。
理由是***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师不愿为他辩护,已私下婉拒多次。
张和担心若由该律师辩护,可能出现律师当庭拒辩的局面。
为求减刑,他需要一位可靠的律师,于是想到了我。
此外还有一原因。
张和父母早逝,家境贫寒,无力聘请律师。
我当时也不明白为何会接受他的委托,或许是因大学情谊,或许是因我不信他会杀人,总之糊里糊涂便接下了。
然而当我真正接手此案,方知这是一个多么错误的选择。
……
律师界亦讲究胜率,故许多律师挑选有胜算的案件,我猜张和的法律援助律师便是此辈。
他之所以想拒绝张和,大概因为这案子几无辩护余地,是一宗彻彻底底的铁案。
犯罪现场完整保留。
凶器现场犹存。
嫌疑人自承其罪。
人证物证一应俱全。
此等几乎已成定局的案情,任一律师接手,都难逃败局。
更遑论我这初次处理刑事诉讼的新手律师。
……
我耗时三日研读案件文档,竭尽所能拟定辩护策略。
随后向看守所提出会见申请。
在会面室与张和相见,我开口第一句便告之。
「你可能面临***。」
张和听后极为震惊。
「怎会是无期?我有自首情节,应从轻发落。」
原来他给警方打电话,是为求得轻判,此等行为实有法盲之嫌,于是我向他解释。
「自首乃犯案后主动归案,你则是犯案前主动通知警方,属于明知故犯,罪加一等。」
他或许是懊悔,或许是心有不甘。
「但我……」
为让他认清现实,我告诉他。
「绞杀一人需五分钟,在这段时间里,你将承受剧烈的道德折磨,若在这五分钟内放手,被害人尚可生还,但你并未放手,你决意要其性命,无期已是最佳结果。」
「无期……难道我余生都将在狱中度过?」
「若你在狱中表现良好,或可减为***。」
张和侧首望向我。
「若我表现良好,何时可出狱?」
「若快,服刑十三年便可获释。」
他听罢我的回答,似是放弃抵抗,垂首,以恳求之声对我说。
「拜托学长了。」
我俯视他的后脑,那一刻,我真心难以理解。
这位家境贫困,在校期间安分守己的青年,怎会因一次推搡而行凶杀人?
小说《活在真空里》 第一章 试读结束。